查看原文
其他

投资中,最关键的第一步是什么?

arch lin 林飞的价值营造社
2024-09-20

‍投资路上,一起成长

上午还在看煤炭相关的资料,期间有朋友发来消息,说今天股市又大跌,感觉又是被虐的一天。当时恰好有事出门,来不及细聊,简单回了一句:只要不搞短线,长期投资,短期内的波动不用在意。

后来中午跟老婆吃饭,聊到工作的事情,说起最近的项目,确实很不好干啊。
我俩都是从事建筑行业相关工作的,最近两年整个产业链的情况,那就不用说了,难是正常的。

往往一个小小的项目,都是几十家大公司去争夺,而且后期是否能回款也很难说。
但是大家都已经不管那么多了,有的做就已经不错了,先把业务开展起来再说。就这样,也是谈的多,成的少,没法,僧多粥少。

想起来前段时间,也是出门办事,上班时间,偶遇一个老同事在公园里溜达。
之前这哥们儿已经在一个公司做到团队负责人了,我很奇怪他怎么没去公司,才知道那公司已经遣散了,暂时没有新的工作机会,只能暂时在家歇着。

我俩在公园转了一圈,聊了很多,想起来原来一起奋斗的日子,如火如荼。其实也才过去没几年,很感慨,恍如隔世。

他抽了整整两根烟,说,工作至今还没出去旅游过,正好趁这机会带娃去走走吧。

是啊,中年人,面对人生和事业的波折,还能咋整呢?

想起90年代的国企下岗潮,当年我们都还小,电视里循环播放着刘欢的歌:

心若在,梦就在;天地之间还有真爱;看成败,人生豪迈,只不过是从头再来……

嗯……其实我想说的是,建筑业从业者其实还不算最难,仅仅是遭遇降薪,大不了遣散,从头再来。

但如果,你前几年才入市(或者三年前投了房产),并且这三年你的大部分资产都在股市或楼市里……

早上的那位朋友,是券商的从业者,就更惨了。
这三年不仅收入大幅下降,买的基金也跌了不少,同时,若之前给了别人投资建议,估计这会儿遭遇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也不小。

再回过头来想一下那句价投经典理论:【短期波动不是风险】,感觉就没那么简单了。

理论是一回事,现实是另一回事。

▌ 投资不要亏钱

投资的第一条原则是永远不要亏钱,第二条原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,这就是所有的规则。——沃伦·巴菲特

永久损失的可能性是我担心的风险,橡树资本担心,我认识的每一位实际投资者都担心。—— 霍华德·马克斯

根据经典的价投理论,不要亏钱,并不是说买了就涨。而是指,从“透视盈余”角度来说,买入的公司,内在价值没有随时间而减少,只要内在价值不断提升,市场迟早会发现,从而带动股价上涨,保证投资不会亏损。

这期间,股价波动是必然的,很可能你会经历长时间的浮亏,比如巴神最著名的那个案例:华盛顿邮报。
巴神1973年买入之后,浮亏三年,最大亏损达到-30%,1976年后才涨回22.75美元的买入均价之上。

而所谓的本金永久性亏损,指的是,买入之后,跌了割肉卖出,浮亏变绝对亏损;或者是公司基本面变差,跌下去,就再也涨不回来了。

以上理论,我相信接受价值投资理念的同学,都很容易理解。

知行合一嘛,实践当然也要这么干,对应到行为上,就是买入好公司,长期持有,不理会波动。

前些年我也是这么干的,当时工作收入还行,自己更激进一点,不到买点也在买,总之就是:超级厌恶现金!

以前呢,感觉大家都比较乐观而坚定,跌了都开开心心加仓。而这三年,明显叫苦连天的声音变多了。

一方面,跌下来太久了,能加仓的钱都加了,实在加不动,看着股价又很便宜,心痒难耐,说不定有些朋友偷摸滴上了点杠杆,那当然就很痛苦了;

另一边,很多朋友收入也有所下滑,原本还指望投资能反哺生活,这下变成两头都难,如果现金流不够充足,涉及到卖股票,那可能就要承受“本金的永久性亏损”了,更痛苦;

这时候,再来看巴神说的投资第一原则:永远不要亏钱

我的理解是,【自己的投资组合】,不仅要“内在价值”角度上的不亏,而是要争取做到绝对意义上的不亏。

来看看大师们的业绩吧:

先看巴神的业绩:

1956-1969,巴菲特合伙基金期间,13年巴神完全没有负收益的年度,而标普500指数同期录得5个年度的下跌;

1965-2019,若按伯克希尔的净值计算,就更厉害了,54年里面只有2个年度,分别是互联网泡沫破灭的2001年、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;

当然,需要注意的是,伯克希尔期间,收益算法比较特殊,和常规基金不同,仅可参考。

再看是巴神的大师兄施洛斯:

1956-2002,施洛斯基金47年里,仅有7个负收益年度,只有两次连续两年亏损,分别是1969-1970,1973-1974。

还有查理芒格:

1962-1975,芒格基金13年里,仅有3个负收益年度,但是1973-1974两年的亏损幅度很大,直接导致了芒格不愿意继续,在75年关闭了基金。

我们都知道,管理基金,会面临投资人的压力,包括巴神和芒格,所以比较在意净值的波动。若净值大幅下跌,可能会迫于投资人压力,做出错误的行动。

比如芒格基金,有些投资人在崩盘之前买入,在1973-74这两年的大跌中,吓得退出,而芒格劝说无效,让芒格挺痛苦的。

到了钱多到一定程度,巴神和芒格充分意识到这种管理基金的弊端,所以都把基金关闭了,主要通过伯克希尔平台做投资。

即便如此,伯克希尔的净值增长也非常平滑,也没有因为不受投资人的影响就大起大落。

▌ 不能忽略的重要前提

波动不是风险,这句话,我认为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:

就是,你的生活消费要和股市波动能完全隔离开。

注意,如同上文巴神关闭基金的前提,钱多到一定程度(或者说现金流稳健程度),这个前提非常关键。

也就是说,钱足够多,你才能自由选择投资方式和生活方式。

否则,要么你遵循一定的投资原则,控制组合波动的幅度;要么你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,不完全依赖投资积累本金。

如果你的投资组合,产生的股息就足以覆盖日常的消费支出,并且生活中还有一笔备用金,或者其他类别的投资类资产。那么,股价上下波动个30%甚至更多,你都不会有任何影响。

想想《价值投资实战手册》中泸州老窖那个例子,优质企业越跌,股息再投资收益甚至更高。

具体来说,假设按二线城市常规消费水平,家庭年消费25万,按组合平均2%的股息率,反算的话,至少需要1250万的股票市值,且派息稳定,才能做到波动不影响生活。

又或者,除了投资组合之外,外部的现金流很强劲,且不太受宏观环境影响,那么组合的波动也无所谓。

如果以上两条都不占,你想,组合亏到-30%,甚至-50%,如果外部收入还下滑,能不压力大嘛。

应该说,我们大多数人没经历过真正的经济危机。

过去20多年的楼市、股市,整体上还是波动向上的(如果说觉得A股十年不涨的,可以去了解下万得全A指数)。

同时,收入整体上也在节节攀升的,且赚钱机会多多。

尤其是楼市,20年里几乎都没有什么像样的回调,导致大部分人都觉得房价是信仰,身边就还有20- 21年初还在买房的人,那时候收入都还不错,股市也在涨,很难想到后来收入能下降,房价能跌,股价能跌成这样……

所以呢,积累的本金不够多,又没有足够的外部收入,就要对自己承受波动的能力做谨慎的评估。

▌ 正确投资,最关键的第一步

格雷厄姆在《聪明的投资者》中有一段话,大致意思是:

我们认为股市里,优质公司和普通公司的分类并不是泾渭分明,存在模糊地带,但是呢,对于投资者的分类,我们认为不能模棱两可。

投资者要么是防御型投资者,要么是进攻型投资者,不能采取折衷做法。

为啥区分股票的方式和区分投资者类型要不一样呢?

因为,对股票的看法不准确,并不会带来巨大的损害,只要你采取正确的投资原则,看错了影响也不大;

但是,如果原本是防御型投资者,却自认是进攻型投资者,那就有可能带来巨大亏损。

那么,什么是格雷厄姆定义的防御型投资者和积极型投资者?

简单来说,防御型投资者,有两个目标:

一是避免重大亏损,不求战胜市场;二是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精力决策分析,轻松做投资。

进攻型投资者,相对而言,目标就变成了:

一是进取心非常强,意图战胜市场;二是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用专门的技能分析和挑选潜在回报更有吸引力的证券。

显然,这个跟市面上通常所说,什么根据年龄,或者根据承担风险的能力来划分投资者类型截然不同。

网上不是流传一个经验公式嘛,你的股票投资所占的百分比,应当是100减去你的实际年龄,其余部分则应该以债券和现金的形式持有。

也就是说,假如你28岁,应当将72%的资金投资于股票;如果是81岁,则只应把19%的资产投在股市。

举个例子你就知道这种说法的荒谬之处:

● 一位是拥有300万存款,且退休金丰厚,子孙众多的健康老太太;

● 一位是仅有10万存款,正攒钱结婚买房,工作繁忙的25岁打工人;

老太太拥有生活保障,短期内不会动用存款,有大把空闲时间,且子孙还能持续投资几十年,若把大部分资产投资于债券,显然是不合理的;

而年轻打工人,把未来要结婚买房的存款投入股票,显然更是鲁莽的;

如何确定自己是什么类型的投资者,说到底,还是要结合自身情况确定。

至于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如何投资,格雷厄姆的建议是:

防御型投资者,可以按对半开的比例来投资高等级债券和蓝筹股,或根据其判断,将两者的比例限定在25%~75%之间。

巴菲特的建议更简单,定投买入指数基金。

进攻性投资者,可以在安全边际以内,做价值投资。

格雷厄姆本人的做法,是买便宜货股票为主,特殊情况套利为辅;巴菲特则是早期完全模仿格雷厄姆,后来非常低估的便宜货股票变得很少了,就转向购买相对不受市场追捧的优质公司股票。

在《聪明的投资者》这部投资界圣经中,格雷厄姆反复语重心长地提到,投资者进入市场,第一步绝不是学投资技巧,而是首先根据自身情况,判断清楚自身属于什么类型,再确定自己的投资方式。

若投资能力还不足以达到成熟的程度,在追求通过投资达到财务自由的路上,朋友们可以多听听格雷厄姆的意见,不求速成,稳稳达到目标。

意图在投资方面有所作为的朋友,可以对照审视一下自身情况,是否满足【进攻型】投资者的标准。

我认为,除了足够强烈的意愿,有一些硬性标准也是必要的,如果有以下几条,都不能真正完全称得上【进攻型】:

1.  投资完全靠抄作业,没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;

2.  本金不够多,生活还要以外部收入为主;

3.  本金期限太短,三年不用都是不够,起码是五年以上,越长越好;

4.  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,投入到投资研究和分析上;

5.  没有经历过完整的两轮牛熊,只靠读书,难以体会牛市顶峰和熊市底部,对投资者能力和心理的考验能到哪种程度;

6.  暂时想到这么多,还有什么标准,欢迎补充。

钱不够多的情况下,要么就是努力做好投资里的平衡,有一部分仓位和大盘波动隔离开,比如靠套利、买债券等方式;

要么就多努力提升外部收入,勤劳致富,踏实做优质公司的长期股东,不在意几年的波动。



最后,古老的东方哲学,其实老早就和价投宗师格雷厄姆产生了共鸣:

孙子曰:昔之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不可胜在己,可胜在敌。故善战者,能为不可胜,不能使敌之可胜。故曰:胜可知,而不可为。

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:

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,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,然后等待敌人能被我战胜的时机。

做到不可战胜,关键在于自己创造充分的条件;可以战胜敌人,关键在于敌人出现可乘之隙。

因而,善于作战的人,能做到自己不可战胜,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。所以说,胜利可以预测,但不可强求。

先做好【防御型】选手,再尝试做【进攻型】选手,但不强求——这思想,是不是很价投啊?

日拱一卒的路上,感谢你的陪伴,下期见!

聪明的投资者都会点右下角【赞】【在看】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林飞的价值营造社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